炒菜用油的九大误区

老话说得好,“油多不坏菜”。在炒菜时,很多人以为放越多油越好。然而近年来,人们意识到摄入过多油脂会导致肥胖和三高等健康问题,于是开始控制油的摄入量,认为无油饮食才是健康的选择。事实上,“不吃、少吃、多吃脂肪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,吃错脂肪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!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炒菜用油的9大误区,大家务必保持警惕。

误区1:吃油的种类太单一

很多家庭方便起见和为了健康,通常只使用一种油,认为这样对身体有益。

误区2:用油的量太大

在使用油的量上也需要严格控制。对于一些血脂和体重正常的人来说,每天的油量应控制在25克以下,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大致相等。而对于老年人、血脂异常者、肥胖者、肥胖相关疾病患者或有肥胖家族史者,他们的每人每天摄入量要更低,甚至降到20克以下。

建议:

对于使用食用油还有更多要注意的地方,另外在选择食用油时也需要一些技巧,比如在同一品牌的多种食用油中,最好选择颜色较浅的那种。此外关于更多使用食用油的技巧,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发现。

误区3:荤油不能吃,尽量多吃植物油

很多人以为荤油不能吃,所以会尽量多吃植物油。因此,一些家庭每天每人摄入的植物油可以达到50克甚至更多。然而,这是一个大误区,植物油摄入过多,如果食用不当,也会导致高血压、高血脂等疾病。

经过检验,食用油摄入过多不仅会影响食物的味道,还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吸收。长期食用这种菜肴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,还容易诱发胆囊炎、胰腺炎等疾病。

在一般能量摄入情况下,每天每人植物油的摄入量应该在25克左右,肥胖和高血脂的患者应该减少摄入量,但不应少于15克。

误区4:害怕肥胖不吃油

倡导少油烹调并不意味着鼓励无油饮食,适量摄入油脂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脂肪酸,促进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,还能软化食物纤维,减少食物体积,给人产生饱腹感,预防胆结石的发生。即使在减肥节食时,每天也需要摄入至少20克脂肪酸以保持胆汁的正常排泄,脂肪酸不足可能会对皮肤健康造成损害。

误区5:油温太高

有些人在炒菜时喜欢用高温爆炒,每次炒菜都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放菜。专家提醒,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。如果温度过高,会使食用油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被破坏,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。

建议:

在炒菜时最好先烧热锅,然后再放油,这样既能达到热油的效果,同时也能实现爆炒的效果,一举两得。

油的使用方法也很重要,最好不要让油“冒烟”。不正确的烹饪方法会使优质油变质。

误区6: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

为了预防三高问题和肥胖,很多人在炒菜时都只使用植物油,坚决不使用动物油。

专家提醒:

长期不吃动物油会导致体内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,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。并不能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就能保持身体健康,事实上,在适量的情况下,动物油(饱和脂肪酸)对人体是有益的。

误区7:只要是油就可以用于煎炸

当植物油长时间加热时,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变化。例如,用于炸油条、炸鸡和煎葱油饼的植物油,由于反复加热,最终会产生对血管不利的饱和脂肪酸。因此,不应该使用小包装的植物油反复炸炸食物。

误区8:橄榄油好就只吃橄榄油

专家建议家庭不要长期食用单一类型的油。应该适时混合使用调和油,这样对身体健康有益。调和油是通过特殊工艺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不同种类植物油,它的营养成分比单一原料食用油更丰富,口感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更为契合。调查发现,由于对食用油健康的理解不够,大多数家庭连续多年都在用同一种油。

误区9:一大桶油最经济

买一大桶油,每天打开盖子倒油,其实这样做并不妥当。油会发生氧化变质,具有很强的“传染性”。如果将新鲜的油装入用过的油瓶中,新鲜油很快就会变质。因此,使用较小的有盖油杯或油瓶,并每隔几天从大桶中倒出一些油,平时放在橱柜里,炒菜时再拿出来使用。小油杯和小油瓶应定期更换。尽量购买新鲜的小包装油。如果买了大桶油,也应存放在阴凉处,拧紧盖子。

“热锅凉油”是炒菜的一个小窍门。先把锅烧热,不要等油冒烟才放菜,当菜炒至八分熟时放入锅中翻炒。此外,有时可以不加热锅,直接将冷油和食物一起炒,例如油炸花生米,这样炸出来的花生米更松脆、酥香,避免了外焦内生。在用麻油或炒熟的植物油凉拌菜时,可在凉菜拌好后加入油,更加香味可口。

油的危害不容忽视

饮食中摄入过多油脂不仅仅是一种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的问题,它关乎家人的健康。摄入过多的油脂对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多种多样,不仅仅是肥胖,还可能导致青春痘甚至癌症等疾病。

导致肥胖

油脂是食物中热量最高的成分,每克油脂产生约9千卡的热量。如果每天每人多摄入1茶匙(约15克)油脂,一个月后体重将增加约700-800克,一年将增加近10公斤。胖则百病生: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、冠心病和脑梗塞等慢性病会相应发作。

易患心脏病、中风

饮食中的油脂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。这些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酸会附着和沉积在血管壁上,导致动脉硬化,最终形成血栓。一旦血栓堵塞了心脏血管,就会发生心脏病发作;一旦血栓堵塞了脑血管,就会发生脑中风。

引发癌症

一些癌症,如结肠癌、乳腺癌、胃癌、前列腺癌等,与摄入大量油脂直接或间接相关。因此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甚至建议食品生产商在食品标签上注明:减少食用脂肪总量有助于预防结肠癌、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。

摄入过多的油脂会导致胃内分泌较多的胆汁。当高脂、低纤维的食物进入结肠后,结肠中的一些有害细菌将胆汁中的某些成分转化为某种致癌物质,从而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。

炒菜“少油”的小技巧

“少油少盐”一向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标准。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每人烹调油摄入量为25-30克,盐摄入量为6克,即使使用了限油壶、限盐勺,平时稍不留神就可能超标。其实,只需掌握几个小技巧,就能改变这种情况。

首先,使用平底锅炒菜。这样可以少用润锅的油。圆底炒锅由于锅体受热不均,容易出现锅底焦糊的情况;为了避免炒菜粘锅,人们往往使用大量的油。而平底锅受热均匀,只需倒入少量油即可铺满整个锅,同时还显著减少了油烟的产生,使得每滴油的使用刚刚好。

其次,食材可以先用开水汆烫再进行炒制。肉类先用开水烫一下可以去除多余的脂肪。对于不容易熟或易吸油的食材,事先用开水汆烫后再加入其他食材进行煮或炒,可以减少汤汁或油脂的吸入。在炒蔬菜时,可以先在平底锅里倒入少量油,加热后倒入蔬菜,快速翻炒三四次,大约几十秒后,将锅边倒入一点水,盖上锅盖焖烧几秒钟,然后再揭开锅盖稍微翻炒,这样既减少了用油量又可以熟得更快。

此外,为了减少盐分的摄入,可以在菜炒至七成熟时加入一些醋。因为醋不仅能促进消化、增加食欲,还能增强咸味,菜肴不会显得清淡无味。

爱心提示

1.不要将油过热至冒烟再下菜;

2.炸油不要重复使用多次,一般使用三次后应弃用;

3.使用过的油不要加入未使用过的油中,因为使用过的油经过高温氧化后,分子会聚合变大,油变得稠厚,容易使好油变质;

4.放油的容器不要暴露在阳光直射或炉边过热的地方,避免油与水分接触;

5.购买新鲜小包装油更可靠。如果买了大桶油,应放置在阴凉处,拧紧盖子。

购买好油的技巧

购买好油应牢记以下几个关键词:色泽、气味、透明度、滋味。

色泽:优质豆油为深黄色,一般豆油为淡黄色;菜籽油为带有绿或金黄色的黄色;花生油为淡黄色或浅橙色;棉籽油为淡黄色。

气味:用手指沾取油涂抹于手掌心,在搓挲后闻其气味。好的油应具有自身特有的气味,不应有其他异味。

透明度:透明度高,杂质少,质量好。优质植物油经过安静置放24小时后,应该是清澈透明、不混浊、无沉淀、无悬浮物。

滋味:沾取一点油放入嘴中,不应有苦涩、焦臭或酸败的异味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油有不同的特点。例如,色拉油应该是透明且无色或淡黄色;花生油、豆油和菜油的颜色应为浅黄色至橙黄色;麻油的颜色为橙黄或棕色。

如果植物油透明度差、黏稠、有气泡,很可能变质,即使便宜也不建议购买。花生油在低温时可能会凝固成不透明状态,这是正常的现象,不要误以为油质有问题。

全部分类